掩蔽殘余硅醇基的影響,談談峰尾的技術原理
在色譜柱的挑選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廠家大肆宣傳一次封尾、二次封尾、三次封尾等,但是很多實驗人員都不大清楚到底什么是封尾,多次封尾有區別嗎?
在以前技術不是很成熟的時代,十八烷基不能完全鍵和到硅膠表面,從而硅膠上總是會有百分之幾的硅羥基裸露在外面。
這會造成很多樣品特別是堿性物質,在進行色譜分離時,吸附或者鍵和在這部分硅羥基上,導致峰拖尾。
當時使用三乙胺作為掃尾劑,先行與硅羥基吸附,可以使峰型改善,這個三乙胺還一度成為分析界的寶貝呢。
現代制造填料的技術日趨成熟,人們已經掌握了把這部分剩余未鍵和硅膠也進行鍵和鈍化的技術,這個技術就叫做封尾。
上面說到的一次封尾、二次封尾、三次封尾,幾次表示的是封端的次數,為的就是屏蔽更多的硅醇基。但是無論再進行多少次封端,仍有硅醇基是裸露的,只能說盡可能的規避多些。
那么堿性化合物在硅膠基質上的拖尾的機理是怎樣的呢?
我們先看一下使用一般的硅膠基質C18分析時,流動相pH值對峰型的影響:
-
當流動相pH值小于3時, 硅醇基呈中性(未解離);
-
而當流動相為pH6-8時, 硅醇基帶負電性(大部解離),這樣會加大對堿性化合物的保留(原來疏水性,而現在不但有疏水性保留還有解離后的硅醇基的離子交換作用),導致峰型拖尾。
那么有人就會問了既然pH< 3時硅醇基離解受抑制,為何不在所有情況下采用酸性條件進行分離?
在使用一般的硅膠基質C18分析堿性物質的時候,為了規避硅羥基的影響,我們常要添加掃尾劑(如:三乙胺、二乙胺、三氟乙酸等)。但這些殘留的部分硅醇基也參與對化合物的吸附分配作用。而且由于掃尾劑大多是強酸強堿物質,長期使用會對色譜柱柱床會產生腐蝕而影響柱壽命和重現性。
故對堿性物質的分離分析,為了達到良好的對稱峰型,有些廠商(*早是色譜科兩步合成法)推出了極性嵌入改性C18。
技術原理就是在固定相C18鏈中通過化學合成,插入了像酰胺基、氨基、醇類、脂類的一些基團,使得流動相中的水相在嵌入基團處富集水層,待測物質在水層與C18烷基鏈中完成分配與再分配,*終起到了屏蔽硅膠表面硅醇基的作用。便可在少量拖尾劑的情況下獲得優異的峰型。
因為有嵌入極性基團的緣故,使得該類型色譜柱可兼容100%的水相,適合堿性或酚酸類物質分析。
該類型色譜柱市面上有如Supelco Discovery RP-Amide,Waters symmtry sheild C18,ACEC18-Amide,Zorbax Bonus-RP,Ecosil C18 EPS等。
這類型色譜柱目前已被USP收錄,編號L60。但是因內嵌極性基團的配體與直鏈烷烴配體有差異,故選擇性不同。
這種選擇性的差異有時對分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,例如用使用Ecosil-C8-EPS在相同流動相下分析呋喃唑酮(痢特靈)雜質。SH沒分離開,而EPS是能出很好譜圖的。
只有清楚了解色譜柱技術的細節,我們才能更好的根據試驗需求選擇合適的色譜柱。這期的Poin,你get到了嗎?